高職擴招200萬,擴大的不僅是數量,更是人才
2021-07-30
高考過后,招生季來臨,今年的高職擴招引發關注。 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,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,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、好就業。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

高考過后,招生季來臨,今年的高職擴招引發關注。

“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,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,要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、好就業。”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求。日前,教育部、國家發展改革委、財政部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、農業農村部、退役軍人部六部門聯合下發《關于做好2020年高職擴招專項工作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《通知》),要求各地全面深化職業教育改革,進一步穩定高職擴招規模。

近年來,隨著《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“職教20條”)等政策落地,職業教育發展進入快車道。繼2019年擴招100萬之后,再次大規模擴招會給高職帶來什么?高職的“量變”能否引發“質變”?

迎接再擴招

“去年我們開始修建三期學生宿舍,今年秋季就能投入使用,可以容納1700名學生。”對于今年的擴招,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校長陳海梁早已有所準備。

他告訴《民生周刊》記者,按照學校規模,去年學校計劃招生3800人,但擴招任務下達后,學校的招生計劃變成5000人。新生報到后,學生宿舍不夠成為大問題,學校緊急征用了已經建成但還沒有入住的教師公租房,改造成學生宿舍,這才解了燃眉之急。

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9年全國高職共擴招約116萬人,圓滿完成了擴招任務。在擴招人員中,退役軍人、下崗失業人員、農民工、新型職業農民等社會生源約為53萬人。

“這是我們1000多所高職院校共同努力的結果,也跟每一位校長的努力分不開。”中國教科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所長孫誠說,“今明兩年200萬的擴招更是對高職院校辦學的考驗。”

今年,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計劃又是5000人。對于完成招生計劃,陳海梁表示,“有難度,但是也有信心。”讓他擔心的不是完不成任務,而是學生人數超過學校教學資源承載能力,影響教學質量。

事實上,對于高職院校來說,完成擴招任務都存在一定壓力。有的學校難在缺少生源,有的學??嘣谌鄙賹W位,有的學校則是師資不足。

今年的《通知》明確,各地在擴招中要綜合考慮生源情況、辦學條件、經濟支撐等因素,向優質高職院校傾斜,向區域經濟建設急需、社會民生領域緊缺和就業率高的專業傾斜,向貧困地區特別是連片特困地區傾斜,在對退役軍人、下崗失業人員、農民工、高素質農民等群體單列計劃的基礎上,積極動員企業員工和基層農技人員等在崗群體報考。

很多高職院校已經將區域經濟建設急需、社會民生領域緊缺和就業率高的專業定為擴招專業,比如,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就確定機械制造與自動化、學前教育、電子商務、園藝技術、畜牧獸醫等專業擴招,今年面向社會生源擬擴招600人左右。

盡快配齊師資

擴招之后,高職院校教學設施、師資缺口成為難題,很多學校在緊急擴建,大量招聘教師。

“學校的專兼任教師的生師比處在18:1的臨界點附近,進一步擴招后,在校生規模增加,會產生相應專業師資缺口。”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成軍告訴《民生周刊》記者,今年學校擴大了人才引進和新教師招聘規模,同時進一步加強與企業合作,發揮兼職教師的作用,但新教師培養需要一定的周期,擴招以后教師培養面臨較大的壓力。

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自去年起也在大量招聘教師,當地高職院校的生師比是30:1,教師編制嚴重不足,學校只能先招聘一些編外教師。

國家行政學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在調研中發現,高職院校普遍對百萬擴招準備不足,教學設施、生活設施的承受能力已經達到極限,擴招后生師比、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、生均實驗實習場所面積等辦學指標下降,有些院校在擴招后辦學指標已經降到合格標準以下。

“師比原本就不達標的高職院校,擴招后矛盾更加突出。”邢暉分析指出,由于大多數地方的人事編制規劃已經確定,擴招帶來的教師編制增量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,導致在崗教師工作量增加,但教師績效工資總額有限制,教師收入并沒有增加,嚴重影響其工作積極性。

《通知》強調,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高職院校擴招支持力度,各地要加快補齊辦學條件,加大政府購買高職教育服務力度,加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。

對此,邢暉建議各地實施“高職擴容工程”和“高職擴編計劃”,每年擴充高職院校教學行政用房1500萬平方米,每年擴充高職教師編制6.5萬人,持續3年。

“還有一個雙師型教師的問題,”孫誠指出,“高職教師要具備專業課和實踐指導雙重能力,這樣的教師原本就不足,擴招之后缺口更大。因此,每個高職院校都要直面這個問題,加強教師隊伍的能力建設。”

倒逼高職院校改革

百萬擴招,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是多重挑戰,他們面臨的不只是學生數量、學校規模的變化,還有教學方式、辦學模式等方面的轉型。

“這次擴招也倒逼了高職院校在發展定位、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,可以說是顛覆性的。”孫誠說。

以前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是18至22歲的應屆生,現在則包括退役軍人、下崗失業人員、農民工、新型職業農民等社會生源,“學校的包容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”孫誠指出,“職業教育應該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,多年來一直是這樣提的,這次終于落到實處了。”

擴招之后,學生年齡、學歷差異大,從50后到00后,有些人文化基礎比較弱,按照現有的課程來教,可能出現學不會、聽不懂的情況。另一方面,學生普遍有實際工作經歷,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,比如,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去年在涉農類專業錄取的494名學生中,97人自己經營家庭農場;學前教育專業錄取的41名學生中,40人為在職幼兒教師。“如何通過針對性的培養來適應不同的學習需求?這是學校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。”成軍說。

“傳統的教學、管理模式肯定不行了,高職院校要加快提升管理水平。”孫誠提出,“學校要在終身教育理念的指導下,重新構建能夠滿足各類群體的課程、教材、教學方式等。”

孫誠認為,未來職業教育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產教融合、校企合作。學校要主動走出去,加強與相關部門對接,與企業合作。在課程開發上,要注重產教融合,讓學生在學校幾年的時間里,能融入社會中,能融入到未來的就業崗位。

在她看來,擴招之后,教師、教材和教法改革顯得更加迫切。“職教20條”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、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,要求每3年修訂一次教材,其中專業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動態更新。自2019年開始,職業院校啟動了“學歷證書+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”制度試點,“這也是引導以能力為導向、以行業標準為方向來制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,高職的教學內容、教學方式、教材以及學校的實訓基地都要發生變化。”

“一定要讓學生學有所獲!”孫誠強調,“相對于一張文憑,職業院校的學生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。”

她希望高職院校在連續幾年大規模擴招,也就是“寬進”之后,還能夠堅持“嚴出”,招生門檻可以放低,但是教育標準不能降低。

“所謂質量型擴招,就是指標準不降、模式多元、學制靈活,因材施教、按需施教,還有寬進嚴出,做到這些并不容易。”成軍坦承。

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在做一些探索,比如在學校園藝技術和畜牧獸醫兩個專業,編制了彈性學分制下的社會生源人才培養方案,學習年限為3至6年,實施集中教學、工學交替、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模式,要求學生每學期集中學習時間累計不少于6周,根據行業企業生產規律,實施“旺工淡學”的錯峰教學,采取“送教下鄉”“送教上門”等形式,就近實施教學。“今年疫情期間,這兩個專業的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正常開展,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。”成表示。

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在嘗試“訂單班”,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同步進行,學生入學后就到企業工作崗位上,但每周有固定的集中學習時間。理論課程由學校老師講授,實踐課程由企業成熟技工帶。

“我們在新增專業的時候,就要求有深度合作企業共同申報,這樣從一開始就解決產教融合的問題。”陳海梁說。

孫誠看到很多高職院校都在積極進行嘗試,“1000多所高職院校中肯定有一批學校,能率先闖出一條路來,這也是我對擴招的期望。”

阳茎伸入女人的阳道免费视频,裸体私密毛处按摩视频,学生白丝渔网袜疯狂自慰出水,最刺激的乱惀视频在线观看